“當軌道交通(地鐵、高鐵)和高速公路的通車區(qū)域逐漸蔓延,房企只要沿著這個趨勢布局,就能抓住未來機會。”新城控股高級副總裁歐陽捷近日在接受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專訪時表示,城市群已經是房企不容忽視的生存空間。
尤其是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,農村人口進城將首選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,給城市產業(yè)提供人力支撐,這是未來的市場機會。伴隨著城鎮(zhèn)化的深入,歐陽捷認為,城市群周邊的三線城市會和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一起發(fā)展,這個市場也有機會。
在這一輪城鎮(zhèn)化過程中,圍繞城市群,各級城市都有自己的機會。不過對于房企而言,這些“城市機會”,選擇對了便是新的空間,但錯了也可能是新的危險。
做出城市選擇是房企核心競爭力表征
房企深耕城市群,第一道門檻便是選擇。
歐陽捷告訴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,企業(yè)進入城市的選擇標準,是企業(yè)核心競爭力的體現。
企業(yè)從經濟增速、經濟增速、人口總量、人口增速、人口流入流出、產業(yè)分布等幾個大指標來判斷城市實力,而城市的這些基本面則決定了企業(yè)的溢價空間。
根據幾十上百個指標,房企會把城市分為成長型和機會型。歐陽捷告訴記者,比如,長三角、大灣區(qū)、京津冀,這三個城市群的中心城市都是成長型的,新城會重點深耕拓展。有些城市則是機會型的,新城會根據項目情況和當地市場作進一步判斷。例如除上述城市群外,新城會在二三線核心城市中選擇進入。
在房企和城市的關系中,這種選擇與被選擇,既決定關系長久與否,也決定互利多少。
歐陽捷就告訴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,選擇了進入的企業(yè),首先會參考城市區(qū)域整體購買力,根據當地的經濟結構、人口結構來判斷物業(yè)能否被快速消化。因此,整體居民收入,當地經濟發(fā)展,城市現有房企的情況,將決定城市未來能否借助品牌形成良好的溢價率。
布局高周轉城市是房企的“解套”路徑
城市群中各級城市的貨量調整,也需要順勢而變。
歐陽捷就告訴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,如果房企在一二線城市擁有大量存貨,但不能快速銷售,這會拖累企業(yè)現金流,因而適機轉戰(zhàn)可以高周轉的三四線城市,是“解套”的唯一路徑。
“在三四線城市,房企可以快拿地、快開工、快開盤,通過高周轉快速回籠資金。只要有了足夠的現金流,不僅壓力不大,而且還可以多買地,繼續(xù)滾動發(fā)展、彎道超車。”歐陽捷表示。
不過,目前三四線城市的棚改貨幣化有所降溫,溫和調控的措施有所增加,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市場會進入相對平穩(wěn)發(fā)展期,要隨機應變,注意合理調整。
具體到城市群內部,歐陽捷認為,應根據不同城市量級采取不同策略。
大多數一二線城市住宅用地供應趨勢性下降,同時還在逐漸擴大共有產權住房、租賃住房、公租保障房占比,可售型住宅逐漸減少,需求難以增長、更不可能爆發(fā)。雖然這些城市潛在需求大、長期價值大,但供應受抑、調控嚴厲、成交平平,房企日子很難過。
在這種背景下,強化市場調研和客戶需求,提升產品研發(fā),或者根據標準化產品來做優(yōu)化,盡可能提高溢價,是房企在此類城市中保證利益的基礎工作。
與此同時,大城市的郊區(qū)也值得關注。
“在城鎮(zhèn)化過程中,有一部分人在租房過程中實現由租轉買,這部分人群為首次置業(yè)的剛需人群,對于房屋品質不高,但是戶型要夠大,因此多偏于郊區(qū)。”歐陽捷表示。
此外,三四線城市的需求此起彼伏,不去三四線城市拓展,就不會有發(fā)展機會。下沉到三四線城市,是房企獲得業(yè)績新增長的唯一途徑。從近期房企拿地均價下降、拿地面積上漲可見,不少房企早已如此排布。
而在此類城市,“逆周期拿地的邏輯是對的,但注意不能把錢一直壓在兜里,一直等就一直拿不到地。”歐陽捷指出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