種子是農業(yè)的“芯片”,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,也是支撐現代農業(yè)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根本。目前正是緊抓“三夏”生產的關鍵時期,江蘇(武進)水稻研究所的育種人員開始在試驗田中播下一萬多份“南繁種子”,這些種子均由育種人員在海南培育而成,也是我們糧食增收、增效的“新希望”。
上午9點半,江蘇(武進)水稻研究所試驗田一片忙碌,科研人員通過篩選、分裝、編號,并同步進行播種試驗。據了解,由于獨特的位置和光熱條件,南繁可實現農作物的加代繁殖,相比其他區(qū)域,不僅縮短了育種年限,而且能鑒定育種材料的抗病性和對濕、光的反應,有效提高新品種的競爭力和覆蓋規(guī)模。 江蘇(武進)水稻研究所助理農藝師
李明友: 我們根據不同的四代做一些不同的選擇,你看這一格一格的還不能錯,不能混淆,沒辦法機械化替代,這批都是從海南陵水帶回來的種子,經過后期在室內淘汰一部分,現在還剩一萬多份 江蘇(武進)水稻研究所的海南育種基地有50多畝試驗田,常年種植材料就有2.2萬多份,包括雜交組合選育、親本改良等。水稻育種是一個連續(xù)而漫長的過程,包括育種目標的制定、親本雜交及其后代材料的鑒定與篩選、雜交組合的配制與鑒定、新品種區(qū)域試驗等一系列程序。通常育出一個優(yōu)秀雜交稻品種,至少需要8至10年。截至目前,研究所先后培育出80多個優(yōu)質高產水稻新品種,累計推廣應用4.3億多畝次,增產稻谷達130多億公斤,增加社會經濟效益220多億元。 江蘇(武進)水稻研究所助理農藝師
李明友: 我們經過雜交配組獲得的一些后代,
追求高產的同時要追求優(yōu)質,主要是好吃 良種在促進糧食增產方面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,只有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(yōu)良品種,才能從源頭上保障糧食安全。既要“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”,更要在“飯碗里裝中國糧”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