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福建莆田游覽,有兩處建筑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:一處是陳氏祖祠,一處是城隍廟。圖文俱佳的楹聯(lián)浮雕,錯落有致的墀廊階欄,精雕細琢的檐牙脊吻,宋風(fēng)明韻的殿廡坊臺,折射出“文獻名城”的愛國忠義。
陳氏祖祠位于莆田市區(qū)西南部的玉湖公園內(nèi)。入口一座雙層翹脊四柱三門青石牌樓,“陳丞相里第”的匾額讓人感受到牌坊的歷史悠久。西端高聳著坐西面東雙層樓閣式的大戲臺,上弦月形的頂脊兩端翹向天穹,紅色琉璃瓦的弧形屋面下,舞臺空間高深寬曠,下層底座墻面外墨色的吉祥石雕栩栩如生。四畝八分土地上的建筑群氤氳著雍容端麗的古風(fēng)。
主建筑陳氏家祠,坐北朝南,含正殿與前房兩進。前排殿閣式一排三戶,每戶外以龍頭方柱出檐,內(nèi)以斗拱門當(dāng)挑檐。屋頂上三組半月形的弧形翹脊,兩端雙龍相對,中間福星祥云,絳紅色琉璃瓦凹坡形屋面上,有規(guī)律地砌壓著同色的方塊,顯示著閩南海邊防風(fēng)建筑的地域特色。從兩壁陳列著先賢圖像的正門入內(nèi),東西向的椽桁長廊,匡成四水歸堂式的長方形天井,與正殿相對。
沿著石雕丹墀兩邊的七級臺階登臨而上,高至腿膝的舞檻外,香煙繚繞在有三尊香爐的案臺上。廊柱與門框上漆有多副楹聯(lián),門楣上“民族英雄”的四字大匾引人注目。祀堂內(nèi),香案祀器陳列如儀。正面墻壁前由二梁垂下的大型神龕內(nèi),陳列著十六尊身著古代各式官服的先賢全身像。陳氏宗族的先賢,“一門兩丞相,九代八太師”,最為突出的是兩丞相之一的陳文龍和他的叔叔陳瓚。
陳文龍,福建興化(今莆田)人。他于宋度宗咸淳四年(1268年)狀元及第,后深受南宋朝廷器重,出任要職。南宋末年,元軍兵臨,陳文龍與文天祥、陳宜中等議論對策,丞相陳宜中決定議和,陳文龍憤然辭官回鄉(xiāng)。元攻破杭州擄走恭宗,宋端宗趙昰登基,景炎元年任命陳文龍為參知政事。陳文龍率軍平叛后駐守興化。元軍派人勸降,他憤而焚信斬使,拒絕投降。不意部下開城投敵,陳文龍和家人被俘。押解北上時一路絕食,經(jīng)杭州拜謁岳飛墓時自盡。
陳文龍的叔叔陳瓚說,“吾侄不負國,吾當(dāng)不負吾侄”。當(dāng)即秘密部署賓客,募集義民,殺了叛將,收復(fù)興化。元兵來攻,陳瓚率兵抵抗,巷戰(zhàn)中力盡被俘。他怒罵拒降,后英勇殉國,民眾葬其衣冠于壺公山下。
如今,祭祀陳瓚的城隍廟在祖祠之北1公里處。觀其山門,一座上亭下鼎的大香爐,兩尊雄踞石座的大神獅,氣宇非凡。
拜亭立于天井,主殿、寢殿次第踵接,傳續(xù)著起碼是明崇禎年代的建筑風(fēng)格:拜亭面闊七間六柱,進深二間三柱,抬梁穿斗構(gòu)架,懸山頂屋面,亭前護欄為八幅明代花木禽獸圖案的石雕。主殿面闊五間,進深三柱,重檐歇山頂,梁架斗拱保存著明代結(jié)構(gòu)。舉頭觀瞻,蒼勁的梁架以其斑剝的素面顯出歲月的滄桑。
山門巍巍,殿宇煌煌,1963年、1997年,莆田縣政府兩次將城隍廟列為文物保護單位。2001年,福建省政府公布其為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。
紀(jì)念陳瓚的城隍廟,紀(jì)念陳文龍的宗族祖祠,飽含面對強敵斗爭到底的愛國忠義。玉湖古戲臺對面的公布欄里,捐款建設(shè)陳氏祖祠的單位人士近千位,他們用虔誠的心意致力于繁榮家族文化,光大英雄文化,彰顯莆田的城市精神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