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黎地下墓穴是一個長約300公里的地下通道,里面有超過600萬具尸骨,因此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藏骨庫。
在地下墓穴,尸骨就像柴禾堆一樣,被堆放得整整齊齊,約2米高的“骨墻”一直延伸向黑暗深處。仔細觀察地下墓穴,會發(fā)現(xiàn)這些尸骨被堆砌成各種造型,彷佛骨頭好像是被用來藝術(shù)創(chuàng)作素材。
在地下墓穴600多萬具尸骨中,也包含很多法國名人,如作家弗朗索瓦·拉伯雷、哲學家孟德斯鳩和帕斯卡爾、科學家拉瓦錫、政治家羅伯斯庇爾、丹東……
法國首都巴黎是一座世界名城,自公元358年建城以來,保留了大量歷史的印記,如著名的巴黎圣母院、盧浮宮、凱旋門……這個時尚、藝術(shù)之都在人們的心目中永遠是溢彩流光、歌舞升平的。然而,就在這片“光鮮”之下、巴黎地底深處卻埋藏著一個鮮為人知的世界:縱橫交錯的下水道、監(jiān)獄、夜店、墓穴……其中,最詭秘的當屬地下墓穴了。
地下墓穴陰森恐怖、死寂無聲,儼然如同人間地獄,有超過600萬巴黎市民長眠在這狹窄的空間里。在墓穴入口,一行銘文赫然在目:“先人墓區(qū),閑人止步!”
世界上最大的藏骨庫
尸骨被用來藝術(shù)創(chuàng)作
如果你站在埃菲爾塔頂端眺望,會發(fā)現(xiàn)巴黎的顏色竟然如此單一,無論是著名的巴黎圣母院還是盧浮宮,以及普通的建筑、人行道、橋梁,基本上都是由灰色的石灰石砌成。事實上,這些石頭并不是遠方運來的,而是“就地取材”——陰森恐怖的巴黎地下墓穴原本就是一個廢棄的采石場,整個墓穴長度約為300公里,地道高約2~3米,通道兩側(cè)都整整齊齊地堆滿了骸骨,中間供人行走的甬道不足2米寬。
進入墓穴,沿著83級臺階盤旋而下,光線逐漸暗淡,死亡的氣息撲面而來。墓室里的空氣非常干燥,彌漫著尸體腐爛的味道。狹窄的甬道兩側(cè)是由人體尸骨堆疊而成的厚墻,那些尸骨就像柴禾堆一樣,被堆放得整整齊齊,約2米高的“骨墻”一直延伸到黑暗深處……仔細觀察地下墓穴,你會驚訝地發(fā)現(xiàn),大腿骨被排列成了比較整齊的骨頭墻,小骨頭則用來填充,而頭蓋骨則在大腿骨組成的墻上鑲了幾道邊。還有一部分人骨被排列成心形、門框形和十字架形,甚至還堆砌成洞穴、拱橋……在這里,骨頭好像是被用來作為藝術(shù)創(chuàng)作的素材,讓人忘記他們曾經(jīng)是血肉之軀,是靈魂的載體。
墓穴里所有的骨頭都沒有標注死者姓名,石壁上只是草草地刻了幾行文字,說明這“一堆”死者的年份。在一些“骨墻”邊,有用希臘文、拉丁文和法文撰寫的石碑,其中不乏拉辛、荷馬、維吉爾、賀拉斯、盧梭和《圣經(jīng)》里的名言。例如,這里就有《奧德賽》的名句:“辱沒亡靈,天誅地滅!”,以及賀拉斯的警言:“切記,每一天都是你的末日。”
據(jù)統(tǒng)計,在巴黎地下墓穴的尸骨超過了600萬——幾乎是現(xiàn)在巴黎市人口的三倍。那么他們是在什么時候怎么被放進去的呢?
瘟疫導致公墓“尸滿為患”
修建城市,墓地搬遷至墓穴
公元1418年,巴黎天花肆虐,病死者無數(shù)。當時,位于巴黎中央市場旁的“平民公共墓地”埋葬了數(shù)萬具普通百姓的尸骨。到了1786年,另一場瘟疫再度橫掃巴黎,此時公共墓地早已尸骨遍地,高出了街面2米多,無法容納新的尸體。于是,國王路易十六頒旨,將平民公墓內(nèi)的尸骸悉數(shù)遷往新址——選址權(quán)則交給了當時的巴黎采石場勘察大臣。最后,大臣挑中了巴黎市中心以南的蒙蘇里平地下的幾個采石場。
經(jīng)過修繕和加固,采石場連成一個巨大的地下墓穴,在牧師行完祭祀大禮后的1786年4月7日,墓穴正式啟用。大量的尸體開始在夜晚或黃昏時分被運進地下墓穴。這項艱巨的工程夜以繼日,直到1788年初,“平民公墓”的遺體轉(zhuǎn)移工作才得以完成。
此后幾十年里,巴黎其他墓場里的尸骨也源源不斷地被遷移至此。1859年,由于巴黎開始了規(guī)??涨暗氖姓母?如開始著手興建舉世聞名的林蔭大道),更多的墳地不得不另遷新址,移到地下墓穴安葬。據(jù)統(tǒng)計,從1842 年至1860年,共有800多車尸、數(shù)十萬具尸骨運被入地下墓穴。
起初在安放尸骨時,人們只是把骨頭隨意地扔進洞穴。直到 19世紀后期,為了節(jié)約空間,人們才決定將人骨進行拼接、有序排列。然而出人意料的是,由于尸骨堆放得太過雜亂——有的找不到頭顱,有的找不到腿骨,完全拼接根本不可能。一番周折后,人們不再試圖找齊整個人的骨頭,而是將骨頭根據(jù)類別堆放,只簡單地標注出某堆骨頭是哪一年,從哪個公墓轉(zhuǎn)移而來,并零星地設(shè)立了幾塊石碑來標記。
眾多名人長眠于此
二戰(zhàn)時曾作為秘密指揮所
在地下墓穴600多萬具尸骨中,包括了很多法國名人,如諷刺作家弗朗索瓦·拉伯雷、哲學家孟德斯鳩和帕斯卡爾、科學家拉瓦錫、大革命時期的政治家羅伯斯庇爾、丹東、女作家賽維妮、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帕杜等。當然,這只是根據(jù)他們原來所在的墓地被“整體搬遷”至墓穴中而推測的結(jié)果,想要在“骨墻”里找出他們的遺骸是絕不可能的。
地下墓穴不僅是亡靈們的安息之地,那里發(fā)生過的無數(shù)事跡也讓它籠罩上了一層傳奇色彩。
早在19世紀,地下墓穴里就經(jīng)常會舉辦各種隱秘活動,比如巴黎著名的“配樂詩歌朗誦會”。法國詩人亨利·卡扎利斯的一些以死亡為題材的著名詩句就誕生于此,如著名的《骷髏之舞》;而《夜訪吸血鬼》小說的作者安妮·賴斯也是在這里想像出了一些恐怖的場景。
此外,在動亂年代中地下墓穴還庇護了許多生靈。1871年巴黎爆發(fā)了著名的公社起義,起義失敗后,許多起義工人躲入墓區(qū)逃生。不料,政府軍竟聞訊而至,他們打著火把四處搜查,還封死墓區(qū)出口,對幸存者進行了血腥的鎮(zhèn)壓,但憑借著錯綜復(fù)雜的地下通道,不少工人依然得以逃生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(zhàn)后期,這個迷宮般的地下墓穴被戴高樂將軍領(lǐng)導的“自由法國”組織當做秘密指揮部和避難所,謀劃出了法國光復(fù)的雄圖大略。
盡管地下墓區(qū)令人毛骨悚然,但是對那些具有藝術(shù)沖動的人來說,它始終有著特殊的魅力。1861年,攝影大師費利克斯·納達爾用膠片記錄下了這個地下世界。1897年4月2日,這里還曾經(jīng)為100多名學者、藝術(shù)家、作家和巴黎的各界名流秘密舉辦了一次音樂會,45位音樂家分別演奏了肖邦的《葬禮進行曲》、圣·桑德的《死神舞曲》等。“地下音樂會”后,每年12月第一周的圣巴爾伯日(專為紀念工匠和礦工們的守護神),法國礦業(yè)大學的學生便會獲準進入地下墓區(qū),舉行盛大的聚會。他們可以在墓區(qū)里盡情吃喝,隨意參觀,唯一的限制就是事后必須將場地清掃干凈。
1994年,巴黎政府將地下墓穴中的1.6公里開放為參觀區(qū)域。由于墓穴里實在太黑,游客們只能借助燭光照明,否則極易迷路,因此,從入口直至出口的天花板上竟被熏出一道濃黑的污跡。但對于一些游客來說,死亡帶來的是刺激,墓穴的工作人員最重要的任務(wù)就是阻止參觀者偷盜人骨。
|